2017年9月19日 星期二

電影:《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



真人實事改編的故事總特別能打動我,尤其是對於這個歷史事件與場景有些認識,還曾經到過現場。

1980年發生在韓國光州的518民主化運動,是市民自主發起要求撤銷戒嚴與恢復國家的民主制度,卻被獨裁政府武力鎮壓的歷史事件。

完全被封鎖的現場,好不容易有個外國記者闖入,想把現場狀況還原傳遞給世界,這可不是只有自己冒著危險,也是會牽連到幫助他的旁人的危險行動,可是他們還是去做了,雖然早就知道結局,雖然對話仍穿插了韓式幽默,但整場仍讓我坐立難安,好像自己也在現場那樣緊繃。

這些場景台灣不是沒有,但就還沒能拍出這樣的電影,好可惜。

有種原來之前辦的展覽們很多影像素材都是來自於片中德國記者跟很多計程車司機冒死帶出來的震驚,以及感恩。

真心推薦。
看的朋友請記得帶毛巾,衛生紙用量太大了。

2016年9月19日 星期一

課程紀錄 2016/9/19





這是一個搶標的過程(?)
「哇~~好可愛喔!」
「這是誰畫的呀?」
『我呀!哈哈哈!』

「好可愛!!我想要!!!」
「可以送給我們嗎?」
「我要海豚~~~」
「我要船!!」
「這是什麼??」
「擠牙膏啦!!公克!!」
『健康中心幫你們量體重的時候是用什麼單位呀?』
「公斤!!」
「我想要大象~~~」
「我知道那是螞蟻!!公克!!」
『但我明天還要用欸XDD下週再帶來給大家囉!』

天啊!!真的覺得我的畫在小學生界有市場欸!!!XDD
太可愛了啊~~~~~

5分鐘可以用墨水解決的事

花了一小時手繪
真是很有誠意啊!
希望小朋友可以一秒看懂XD



2015年11月22日 星期日

台灣研究魚菜共生先驅 陳登陽老師

「哇!好爽脆多汁!」少了點土菜味,多了點回甘後類似水果的清甜,這是我們吃到陳登陽老師利用魚菜共生所種植的小白菜時的驚喜;少見於市面的金蓮花,帶有後勁的芥末味,其實都只是將鮮採青菜以清水沖一下直接生吃,首次來到林口「魚菜一家」農場,改變了我們原先對蔬菜口感的想像。


親手建置魚菜共生系統,成立展示教學農場


陳登陽老師在外商銀行服務三十年,原先就計畫退休後在自家陽台種植無毒蔬果怡情養性,便於2011年開始研究傳統養液水耕,也因此接觸到在國外已有多年成果的「魚菜共生」(Aquaponics)的新農業型態。


魚菜共生是結合時下的循環水養殖(Recirculation Aquaculture System)和養液水耕(Hydroponics)的循環生態系統,兩者皆具高效率和高產出的特點。但獨立運作時,前者需要定期排放一定比例的養殖水,後者則需要排放使用過的化肥養液,兩者排放水含有氨氮和其它營養鹽、有機物等,易使河川優養化、土壤鹽化,浪費資源也造成環境負擔。而在魚菜共生自然生態農法,養殖產生的廢水提供植物生長所需養份,植物和硝化菌將養殖水中對魚類有害的氨氮分解或去除,腐生菌負責分解有機質,如此養殖水不需排放、能重複循環利用,符合現代人對於生態與環保的理念,是對環境友善也能永續經營的農法。


當時國內並無太多資訊,陳老師遂自行蒐集整理澳洲和美國資料,2011年3月退休後,開始在家中陽台建立自己的魚菜共生系統,從規劃、設計、施工、配管一手包辦,並建立部落格「魚菜一家」記錄建置過程與成果觀察,不藏私地分享操作上的實務經驗。


實驗期間遇過各種狀況,水的PH值過高、蟲害、養殖魚因溫差過大不進食無法存活、廢水養分不夠植物無法順利成長等,而最棘手的是因過度換水產生生態和養份的失衡,植物開始出現黃化現象,此時除了一般性的檢測調整水質外只能耐心等待讓系統自行回復平衡。在自家陽台試驗兩年後,陳登陽老師為持續推廣,積極找地點、思考農場設計和技術改良等細節,在前年底邀請好友共同籌劃,成立「林口魚菜共生展示農場」。結合水產養殖和水耕的複合式自然生態農法,水源極為重要,最後使用較為安全的自來水,同時考慮日照時間、方位及風向,使日照充足、通風良好,魚種選擇、水量與植物及魚飼養量、餵食量的比例也需注意。


綜觀陳老師的農場系統,設計原則是簡潔、低耗能、易維護和順暢的水循環。養殖桶中的排泄物與殘餌,利用重力原理和養殖水同時流入沈澱桶,再流經過濾桶,桶中放置毛刷用以阻擋固體物流入植床纏住菜根。系統建立初期沉澱桶和過濾桶需定期清污,隨著生態系統逐漸平衡後頻率可逐步降低;過濾桶中另飼養會吃搖蚊的蓋斑鬥魚或孔雀魚,並蓋上黑網避免日照形成浮萍消耗養分;自行育苗後移植到高密度保麗龍筏式床,也利用不同介質如發泡煉石培育根莖類等;主要使用動力為打氣機與抽水馬達,使水中維持一定含氧量,及將淨化的水抽回養殖桶;添加天然碳酸鉀、碳酸鈣如牡蠣殼讓酸化的水增加PH值;植物泛黃時加入螯合鐵使其容易吸收,補充植物所需元素。


魚菜共生系統規模彈性,且無需排放廢水與無毒環保,可以在桌上、陽台、院子、屋頂、社區、農地施作,可大幅縮短食物里程。實驗下來,農場內各式各樣的葉菜類,高麗菜、番茄、草莓、豆子等都生長良好,之前也種過瓜類、稻米、洛神花等也都成功。2014年11月更獲得ASC (Aquaponics Survival Community Magazine) 雜誌的報導,是台灣第一個出現在國際性雜誌的魚菜共生農場。


盼透過產官學合作,推動產業健全化


近幾年由於食安問題頻傳,全球人口爆炸形成糧食危機,天然資源的枯竭,讓生態環保意識抬頭,「魚菜共生」的創新自然農法,才逐漸透過陳老師的文章分享被關注,台灣各地同好開始建置自己的魚菜共生系統。為了「魚菜共生」的推廣和發展,陳登陽老師邀集養殖、農化、生物科技等相關領域專業學者,及國內各大魚菜共生業者及業餘同好,共同籌組「中華民國魚菜共生推廣協會」。陳老師認為,「魚菜共生」可以不只是入門容易的休閒興趣,更可發展為商業運作模式的新興農業。協會與農場目前致力於教育推廣與技術指導,盼未來能結合產官學,建立完整認證制度,形成具競爭力的健全產業經濟結構,讓更多朋友可以受惠於這種新型農耕系統,同時減少水資源的浪費以及化學物品的濫用。

2015年10月29日 星期四

鋼彈達人進化的冰淇淋師傅—駱英毅



 
來到永吉路的駱師傅法式冰淇淋之家,駱師傅在前台展售區親切招呼客人試吃,毫不猶豫立刻先嚐了一輪:使用台灣特產香蜜芭樂製作的水果雪酪,不含乳製成份的細霜,嚐起來相當清爽,喉嚨留下芭樂清香;葡萄烈酒冰淇淋,內斂蒸餾葡萄酒的香氣與後勁佐以乳品調和成滑順口感,「實在很難排名,因為都很好吃!」顯示出駱師傅對自家產品的自信。


擅長義式、日式料理、法式甜點,曾在貿易公司擔任食品採購,對食材自有一套見解的駱英毅,十年前照顧因病食慾不佳的爸爸,開始投入冰淇淋研究。冰淇淋是改變食材分子結構,又能保持原味的料理方式,比一般澱粉更容易消化,很多運動員會以冰淇淋補充營養,熱量也易消耗。為了讓愛吃冰的爸爸補充營養,最後決定從挑選原始食材開始,專心創業做冰淇淋。


獨鍾法式冰淇淋製程,堅持不含添加物


冰淇淋以製作方法而言,簡單分為美式、義式及法式,無論原始食材為何,其實都無法直接製作成冰淇淋,牛奶乳汁必須先加以乳化,水果汁液必須增黏,才能進一步形成冰淇淋。美式冰淇淋是目前最大宗的冰淇淋市場供應者,重油脂與高糖量的口味較甜膩,熱量也較高;現代普遍的義式冰淇淋,則多為使用各家依特定比例製成工業配方的冰淇淋基底粉(可能含有各式添加劑),將乳化增黏程序交給套裝粉劑處理的調整型冰淇淋;常見傳統台式叭哺與黏度高的土耳其冰淇淋,則分別是用太白粉或樹薯粉及土耳其特產一種類似山藥的根莖作物來當作乳化介質。


而法式冰淇淋的技術辨識要點,即比照法式甜點製程,用新鮮蛋黃作為乳化介質,加入牛奶、糖煮製成質地輕柔的卡士達醬(Frozen Custard Ice Cream)當基底製作,不靠任何添加物進行乳化增黏。由於是源頭開始製作,程序繁複且容易失敗,例如其中的老化過程,如同牛肉要放特製冷藏室,進行乾式熟成才會更好吃一樣,法式冰淇淋也需要熟成時間,將卡士達基底冷藏於四度環境,不時加以攪動,使味道有效融合並讓質地更綿密。雖然製作的材料成本高、人工費時,但駱師傅出於做給家人吃的本意,追求的是能夠同時兼顧健康與好吃之真正手工冰淇淋,才會堅持如此細緻的製作工藝。


嚴選食材,實驗研發創意新口味


駱師傅起初都在家裡製作,利用果汁機將芒果打成果泥,放冰箱後卻只會變成芒果冰棒,如果加冰塊一起打,口感則像芒果思樂冰,與冰淇淋仍有很大落差,遂搜集相關書籍,自學試做,經過無數次的實驗,研究如何讓冰淇淋成型,再以食材的特性持續研發,如液體含量高的水果,需要增稠程序,可添加穀類、豆類或根莖類等澱粉植物,由於用料成分天然,甚至連續一個月都吃自己做的冰淇淋!而為了提升口感,更率先引進米三星級冰淇淋製程,採用凍結後打製法,將煮好的冰淇淋原液,放入凍結桶中使完全冰硬,再放入特製機器密閉加壓並以高速鎢鋼刀切削,逐步修正細節,讓成品口感滑順,具有綿密微細冰晶感。這是近十年內才完成的技術體系,逐漸追上國外產業,也是法式冰淇淋的新時代發展。


駱師傅說,「坊間的冰淇淋口味選擇少,讓消費者缺乏想像」,愛嚐鮮的他,常研發特殊口味,或是將市面上少見入冰的食材來做實驗,酒類冰品因容易失敗也是很多冰淇淋師傅不敢輕易嘗試的,駱師傅因熱愛烈酒,也嘗試將各類酒款入冰。甚至還有熟客會直接拿心目中的夢幻食材來請師傅試做,之前就曾有生蠔和海膽冰淇淋令人回味無窮!


「吃冰淇淋可以讓世界和平!」


駱師傅的冰淇淋自2005年開始有盒裝接受訂單銷售,2009年獲得國家優良產品金牌獎,2012年三重工廠成立,直到2013年才有了台北師大路的第一家門市,今年初連同廠房遷至信義區人潮聚集的巷內,透過與客人面對面互動,除了可直接傳達理念,還常遇到不少趣事。某次在三重廠突然有一輛裝甲車停在門口,裡面的軍人一個個下車排排站,駱師傅心裡一驚,結果只是士官長出勤順道來取貨;也曾遇過客人為了搶購限量口味發生口角,他便趕緊端出冰品讓客人不得不先停下爭端來享用眼前美味,駱師傅名言:「吃冰淇淋可以讓世界和平!」;有客人想送冰淇淋給女生,師傅就建議如茶類、威士忌盡量避開,而玫瑰琴酒、巧克力或莓果系列的,可依不同程度情誼有不同選擇,經驗累積下來,收禮者幾乎是一嚐就中!更讓駱師傅堅信,不論喜歡的口味為何,吃進肚子都會影響每個人的情緒,要讓顧客吃自家冰淇淋,就像在吃補品。


一冰入魂的職人精神


身為資深鄉民,駱師傅還是鋼彈達人的專欄作家,拼裝鋼彈的零件,就像每一道手作冰淇淋的工序,需要精準而有耐性,他以同樣的執著,在鑽研分析冰淇淋的路上。


「冰淇淋是畢生的創作工藝,而非只是賺錢工具。」當選定技術方向,接下來便須面對永無止盡的重複技術慣熟訓練,絕非只按照食譜配方,從食材的選擇、機器、熟成溫度操控等大小細節摸索出適合自己的方式;經歷了從趣味盎然到索然無味,手痛得要命到沒有感覺的機械化動作,突然又發現新境界,再燃起手作師傅的使命感,過程中更投入感情融合師傅的獨特個性,「用心做出來的食物,是有靈魂的」,一入口就感受得到。

除了冰品,師傅還自製純天然優格、果醬等,通常熟客才知道的隱藏版好料,歡迎隨時到網站及臉書粉絲頁更新消息。創業這條路,在把客人當家人照顧的用心堅持下,幽默的駱師傅說:「為了冰友們,我會好好保重的」!

2015年10月1日 星期四

【電影】《戀戀銅鑼燒》 就算沒能成為大人物,仍有自己存在的意義

本年度最好哭的電影!


很久沒有認真記錄一部片了,有動力是因為她真的讓我好久沒有哭得那麼暢快了。







習慣工作後小酌的銅鑼燒師傅千太郎,每天日復一日地重複製作口味平淡的銅鑼燒,寡言憂鬱,無精打采。
礙於家中經濟無法讀高中的女孩若菜,三不五時到店裡接收千太郎做失敗的銅鑼燒回家果腹,少有笑容。
直到出現了揮手像招財貓的老太太德江,帶著用心製作的紅豆餡來應徵店員,牽起了老中青三代的奇妙緣分。




銅鑼燒,紅豆餡是精神啊!


雖非為一般的美食電影,「戀戀銅鑼燒」仍將靈魂紅豆餡あん的製作過程,藉由德江看待萬物生命的崇敬與感激表現出來:選豆、洗豆、用細細冷水讓煮滾後起泡的水慢慢流掉、維持攪拌讓紅豆均勻受熱又要保持顆顆分明、小心翼翼捧著麥芽糖在對的時機與紅豆交纏融合、輕聲加油、聆聽紅豆來到這兒的旅行故事......「三兩下就煮好,對不起豆子啊!」德江說。





經過德江傳授改造的紅豆餡,銅鑼燒大受歡迎,讓千太郎開始有了想要為生活努力下去的動力,卻在此時傳出有關德江姨神秘背景的流言,若菜發現其手指不靈活的原因。受制於房東的壓力,千太郎請德江姨不用再來上班,也妥協了讓銅鑼燒店劃分出一半給房東太太親戚做大阪燒,專賣店的純粹不復,職人精神似乎也因為了要賺更多錢被犧牲了,「人言可畏,但可怕的是我,我沒有保護他」自責的千太郎好不容易找到的信心和歸屬感,再次被擊落。


「不論我們再怎麼堅強,還是會被人們的誤解打敗」


德江因漢生病住在隔離院區的流言傳開、眾人誤解的情節立刻就聯想到台灣的樂生療養院。千太郎跟若菜去探萬德江,即便是隔離院區,是那麼陽光燦爛,仿若世外桃源。「我們也想在陽光下堅強的生活」,道盡痲瘋病患一輩子的渴望。畫面穿插敘述著德江姨的過往,從少女時期被診斷得病隔離於此,連帶過來的隨身衣物也必須燒毀,是被迫完全與過去的人生切斷了啊!


對生命的眷戀,藉著手作甜蜜紅豆餡溢出;應徵銅鑼燒店員努力證明自己的存在;每天跟搖曳的樹影揮手招呼,「樹枝也好有元氣呢!」;即使曾有陰暗的過往,仍感謝千太郎曾給她工作機會、與人群接觸,更安慰他「吃到好吃的東西,要記得笑喔!」;雖然答應若菜幫忙養金絲雀,鳴啼聲告訴她「放我出去!」彷彿看見被囚禁一生的自己,選擇放生......導演安排很多溫煦的自然景物畫面,德江想要努力活著的決心,透過細膩的觀察視角,深深感受著。


最後以生死離別結尾,但導演並沒有要把它處理成悲情(雖然我幾乎整部片都在哭)。劇情走向不令人意外,敘事節奏沈緩,但對白、畫面、互動表情,毫無累贅。樹木希林飾演的德江姨,我想不到還有誰可以詮釋得似乎就是她自己的人生一般。(一度相信樹木西林就是漢生病患者了)






近兩年看了比較多日韓電影,覺得兩國的電影產業都很厲害,表現手法卻有很大不同。韓片感覺上比較轟轟烈烈、灑狗血式的賺人熱淚,日片則是很注重人與人之間的細膩互動,淡淡的卻餘韻繚繞。


非常推薦這部片給大家!


#現實中若菜居然是德江的親孫女!
#一開始的落寞背影,讓人好想呼喊「近藤教練!不要灰心!」
#好想吃熱騰騰的銅鑼燒~

劇照來源:佳映娛樂
電影預告:https://youtu.be/CC_iQTlFau0



平凡無奇的若菜 內田伽羅


<KANO>中的熱血教練 永瀨正敏


導演 河瀨直美

2015年7月6日 星期一

酵素研究推動社區產業--- 謙圃居有機生態農場 林祖棋



                                                                                            攝影:數綿羊工作室  蘇明陽
                                                                                            時間:2015.5.4
                                                                                            地點:謙圃居有機酵素農場
                                            
林祖棋從業界退休後返回宜蘭老家,想著能為農村做些什麼,是什麼原因,讓他在初始的試驗期,面對資源極少、政府單位的冷漠、家人的不理解後,仍願意一心一意投入酵素研究?


推廣自然農法,研發有機酵素

自詡為社會工作者,也因曾在教育界服務,林祖棋認為既然身處農村,遂將自家農場「謙圃居」定位成示範、教育的場域。偶然接觸到泰國米之神基金會推廣的KKF自然農法,他認為是可以發展的方向。既然要鼓勵少用農藥,便開始研究方法「酵素」,發酵基本上就是「菌」,如何培養、採集菌種,是首要工作。

一開始設定的方向是清潔劑酵素。酵素裡含有活菌,轉變成清潔劑後,使用過的清潔用水排到河川或是下水道,活菌會加速分解其中的有機質污染源。經過一年來的多次製作與改善,林祖棋研發並在社區推廣製作成「放生水」,以柚子、牧草、蓮霧、薄荷四種混合製成,需要與清潔產品依比例搭配使用,也於今年三月取得專利商標,協助當地居民利用「放生水」來淨化污水及農田,降低河川優氧化。

去年颱風,鄰近柚子園落果嚴重,在林大哥眼中都是清潔劑酵素的材料。水果果皮上的天然酵母菌,可以幫助發酵的程序。林大哥自己培養菌種,學術上稱「微生物培養液」,簡稱菌水,加糖和水,放三個月發酵,酵素比例是一公斤糖,三公斤水果材料,十公升水,酌量加入菌種,分解速度與效力較佳。現在用的菌種是從無污染的南湖大山區域採集,分解的枯木與土壤接縫處的白色菌絲,是優質的菌種。

                                                       浮著一層菌絲 

                                                       菌水

另外林大哥也發展出動物性酵素的方向,主要可供農業使用,以魚雜內臟進行發酵,商業名稱叫做「魚肥」。2014年,剛開始製作提供鄰近農友使用。可能是農友個性較不擅表達,一段時間都沒有特別迴響,讓他以為效果不好,很挫折。2015年初,農友紛紛來詢問,終於重燃信心,開始教導農民使用魚肥替代化肥。化肥對土壤傷害很大,硝酸氨、磷酸鉀等無機鹽類需用強酸當載體,施用後,氮磷鉀植物吸收了,卻造成土壤逐漸酸化,自製魚肥不但可減輕成本,又可將動植物廢料製作成各種液肥,透過微生物的分解轉化成各種胺基酸及酵素,養份元素還原到土壤中,有利植物生長,完成生命的循環。

正在進行發酵過程的魚雜


善待土地,發展社區產業活化農村

說到製作魚肥,有三個層次的目的:第一,友善農業、友善土壤。魚肥是全世界公認肥份非常均勻優質的肥料,但是價格較高,在台灣很多只有種黑珍珠、黑鑽石等高檔水果才用得起。若可以將它大量、平價的推廣,這是在農業運用上的意義。第二,很多化學肥料都來自石化產品,需要很長的碳里程才能變成可用,對於土地又再次傷害;將廢棄魚雜變成可再利用,製作上縮短了碳里程,是環境保護的務實做法。

2013年擔任農委會農村再生的講師。他認為,農村應該要發展自己的社區特色產業,政府從1990年進行社區總體營造,表面上看似有進步,但很多觀念仍只停留在改善農村有形的硬體建設,其實台灣農村社區凋敗是因為沒有健全的產業,年輕人出外打拼,孩子留下來給父母照顧,造成隔代教養,接著是高齡化社會的獨居老人,延伸出來的社會面問題,沒有健全的產業,農村再生就是空談。

有次到蘭陽溪上游的一個泰雅族四季部落,他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問,「會買冷凍水餃以備不時之需的請舉手。」很多人都舉手。「這個社區生產什麼?」『高麗菜。』「有哪一個社區比你們更有條件做高麗菜水餃?」他們想一想,『就我們啊!』他說,買別人的水餃,種的高麗菜永遠被中盤商控制,命運掌握在人家手裡。可以提出「高麗菜水餃」的農村再生計畫,接下來衍生出需要哪些東西來配合,比如想辦法跟養豬農合作、請農委會協助聘請專家調製配方、簡易符合食品安全衛生規範的小型加工廠,計畫就會一步步成形,幫助社區再活化。

盼政府民間合作,創造雙贏

林大哥帶我們參觀謙圃居的簡易魚肥製造場地,他說,起初做魚肥時,有一個小魚攤每天提供盡量將水份瀝乾的魚雜,做的量不多,現在可以一次買比較大量。為了感謝從一開始的相挺,林大哥還是每天會跟小魚攤買,加上調配好的菌種放入桶中,記錄最後一次放料時間,自此起算三個月。起初是生鮮腥味,之後進入腐敗噁臭,約莫兩個月,上面會浮一層油,這時已是魚油香了,非常神奇!

其中一區是他自己培養的菌種,上面浮著一層厚厚菌絲,「要做魚肥前,放20%菌或菌水,20%糖蜜,攪拌後每天再丟魚雜,不限魚種,發酵完成後稀釋當液體肥料。」宜蘭縣得天獨厚,許多大型魚罐頭工廠都在宜蘭,大部份都是鯖魚,接下來預計要大量生產的是鯖魚魚肥,單一魚種,做出來品質較穩定,鯖魚屬浮在較上層的洄游性魚類,利用拖網捕撈,而非用放魚鉤的延繩釣方式,後者捕撈上岸的魚鉤易留在魚肚內,碾碎時機器就報廢了,也會將金屬打入魚肥中,對土壤有影響。

厚厚菌絲,相當漂亮

林大哥的遊戲間

教學道具:拿來做清潔酵素的原料



他跟宜蘭縣農業處談,希望公部門協助民間組織,在傳統市場魚攤收集魚雜,由政府設置收集處後,小農製作魚肥,政府民間攜手合作,讓農民有合理利潤,建立上下游合作關係,才能真正扶植社區產業。草創時期最痛苦的是,魚雜沒辦法絞碎,若能絞碎發酵效果更好;製作完成要過濾時,必須以人工將油渣慢慢過濾,耗時費工。

魚肥製造在戶外遊戲場




深入社區,以辦老人送餐為目標努力

今年二月,宜蘭縣文化局聽了林大哥的故事很感動,來找他合作談村落美學,辦一些認識鄉土環境、人文歷史的生態活動。也牽線仰山文教基金會,願意補助社區製作魚肥需要的油水分離機與碾碎機,需要的人再跟社區借,提高設備使用率。

林大哥計畫不論魚肥或清潔劑酵素,成立社區產業,以合作社方式經營。目前合作社組成有經營柚子園的農夫、想升級產業的年輕果農、退休後於此置產務農的移民。除了自用與提供小農,一部分用小包裝在假日花市販售,提供城市喜歡種植栽的朋友,盼累積些基金。林大哥表示台灣高齡化社會已經來臨,希望將來能在社區辦老人送餐。他同時也是千里步道宜蘭區志工,採取次要道路建構的環島路網,提供給人、腳踏車來走,讓人學會「慢活」,細細體會,更藉有形的道路進入社區,將環境保護與社區產業活絡的理念推廣出去。林大哥仍為此持續奮鬥著。

喜愛閱讀,專精植物攝影的林大哥與貓兒子小虎


時計果的花,因為像個時鐘才有此名

以食用酵素製程完成的時計果酵素果凍(超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