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6日 星期一

酵素研究推動社區產業--- 謙圃居有機生態農場 林祖棋



                                                                                            攝影:數綿羊工作室  蘇明陽
                                                                                            時間:2015.5.4
                                                                                            地點:謙圃居有機酵素農場
                                            
林祖棋從業界退休後返回宜蘭老家,想著能為農村做些什麼,是什麼原因,讓他在初始的試驗期,面對資源極少、政府單位的冷漠、家人的不理解後,仍願意一心一意投入酵素研究?


推廣自然農法,研發有機酵素

自詡為社會工作者,也因曾在教育界服務,林祖棋認為既然身處農村,遂將自家農場「謙圃居」定位成示範、教育的場域。偶然接觸到泰國米之神基金會推廣的KKF自然農法,他認為是可以發展的方向。既然要鼓勵少用農藥,便開始研究方法「酵素」,發酵基本上就是「菌」,如何培養、採集菌種,是首要工作。

一開始設定的方向是清潔劑酵素。酵素裡含有活菌,轉變成清潔劑後,使用過的清潔用水排到河川或是下水道,活菌會加速分解其中的有機質污染源。經過一年來的多次製作與改善,林祖棋研發並在社區推廣製作成「放生水」,以柚子、牧草、蓮霧、薄荷四種混合製成,需要與清潔產品依比例搭配使用,也於今年三月取得專利商標,協助當地居民利用「放生水」來淨化污水及農田,降低河川優氧化。

去年颱風,鄰近柚子園落果嚴重,在林大哥眼中都是清潔劑酵素的材料。水果果皮上的天然酵母菌,可以幫助發酵的程序。林大哥自己培養菌種,學術上稱「微生物培養液」,簡稱菌水,加糖和水,放三個月發酵,酵素比例是一公斤糖,三公斤水果材料,十公升水,酌量加入菌種,分解速度與效力較佳。現在用的菌種是從無污染的南湖大山區域採集,分解的枯木與土壤接縫處的白色菌絲,是優質的菌種。

                                                       浮著一層菌絲 

                                                       菌水

另外林大哥也發展出動物性酵素的方向,主要可供農業使用,以魚雜內臟進行發酵,商業名稱叫做「魚肥」。2014年,剛開始製作提供鄰近農友使用。可能是農友個性較不擅表達,一段時間都沒有特別迴響,讓他以為效果不好,很挫折。2015年初,農友紛紛來詢問,終於重燃信心,開始教導農民使用魚肥替代化肥。化肥對土壤傷害很大,硝酸氨、磷酸鉀等無機鹽類需用強酸當載體,施用後,氮磷鉀植物吸收了,卻造成土壤逐漸酸化,自製魚肥不但可減輕成本,又可將動植物廢料製作成各種液肥,透過微生物的分解轉化成各種胺基酸及酵素,養份元素還原到土壤中,有利植物生長,完成生命的循環。

正在進行發酵過程的魚雜


善待土地,發展社區產業活化農村

說到製作魚肥,有三個層次的目的:第一,友善農業、友善土壤。魚肥是全世界公認肥份非常均勻優質的肥料,但是價格較高,在台灣很多只有種黑珍珠、黑鑽石等高檔水果才用得起。若可以將它大量、平價的推廣,這是在農業運用上的意義。第二,很多化學肥料都來自石化產品,需要很長的碳里程才能變成可用,對於土地又再次傷害;將廢棄魚雜變成可再利用,製作上縮短了碳里程,是環境保護的務實做法。

2013年擔任農委會農村再生的講師。他認為,農村應該要發展自己的社區特色產業,政府從1990年進行社區總體營造,表面上看似有進步,但很多觀念仍只停留在改善農村有形的硬體建設,其實台灣農村社區凋敗是因為沒有健全的產業,年輕人出外打拼,孩子留下來給父母照顧,造成隔代教養,接著是高齡化社會的獨居老人,延伸出來的社會面問題,沒有健全的產業,農村再生就是空談。

有次到蘭陽溪上游的一個泰雅族四季部落,他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問,「會買冷凍水餃以備不時之需的請舉手。」很多人都舉手。「這個社區生產什麼?」『高麗菜。』「有哪一個社區比你們更有條件做高麗菜水餃?」他們想一想,『就我們啊!』他說,買別人的水餃,種的高麗菜永遠被中盤商控制,命運掌握在人家手裡。可以提出「高麗菜水餃」的農村再生計畫,接下來衍生出需要哪些東西來配合,比如想辦法跟養豬農合作、請農委會協助聘請專家調製配方、簡易符合食品安全衛生規範的小型加工廠,計畫就會一步步成形,幫助社區再活化。

盼政府民間合作,創造雙贏

林大哥帶我們參觀謙圃居的簡易魚肥製造場地,他說,起初做魚肥時,有一個小魚攤每天提供盡量將水份瀝乾的魚雜,做的量不多,現在可以一次買比較大量。為了感謝從一開始的相挺,林大哥還是每天會跟小魚攤買,加上調配好的菌種放入桶中,記錄最後一次放料時間,自此起算三個月。起初是生鮮腥味,之後進入腐敗噁臭,約莫兩個月,上面會浮一層油,這時已是魚油香了,非常神奇!

其中一區是他自己培養的菌種,上面浮著一層厚厚菌絲,「要做魚肥前,放20%菌或菌水,20%糖蜜,攪拌後每天再丟魚雜,不限魚種,發酵完成後稀釋當液體肥料。」宜蘭縣得天獨厚,許多大型魚罐頭工廠都在宜蘭,大部份都是鯖魚,接下來預計要大量生產的是鯖魚魚肥,單一魚種,做出來品質較穩定,鯖魚屬浮在較上層的洄游性魚類,利用拖網捕撈,而非用放魚鉤的延繩釣方式,後者捕撈上岸的魚鉤易留在魚肚內,碾碎時機器就報廢了,也會將金屬打入魚肥中,對土壤有影響。

厚厚菌絲,相當漂亮

林大哥的遊戲間

教學道具:拿來做清潔酵素的原料



他跟宜蘭縣農業處談,希望公部門協助民間組織,在傳統市場魚攤收集魚雜,由政府設置收集處後,小農製作魚肥,政府民間攜手合作,讓農民有合理利潤,建立上下游合作關係,才能真正扶植社區產業。草創時期最痛苦的是,魚雜沒辦法絞碎,若能絞碎發酵效果更好;製作完成要過濾時,必須以人工將油渣慢慢過濾,耗時費工。

魚肥製造在戶外遊戲場




深入社區,以辦老人送餐為目標努力

今年二月,宜蘭縣文化局聽了林大哥的故事很感動,來找他合作談村落美學,辦一些認識鄉土環境、人文歷史的生態活動。也牽線仰山文教基金會,願意補助社區製作魚肥需要的油水分離機與碾碎機,需要的人再跟社區借,提高設備使用率。

林大哥計畫不論魚肥或清潔劑酵素,成立社區產業,以合作社方式經營。目前合作社組成有經營柚子園的農夫、想升級產業的年輕果農、退休後於此置產務農的移民。除了自用與提供小農,一部分用小包裝在假日花市販售,提供城市喜歡種植栽的朋友,盼累積些基金。林大哥表示台灣高齡化社會已經來臨,希望將來能在社區辦老人送餐。他同時也是千里步道宜蘭區志工,採取次要道路建構的環島路網,提供給人、腳踏車來走,讓人學會「慢活」,細細體會,更藉有形的道路進入社區,將環境保護與社區產業活絡的理念推廣出去。林大哥仍為此持續奮鬥著。

喜愛閱讀,專精植物攝影的林大哥與貓兒子小虎


時計果的花,因為像個時鐘才有此名

以食用酵素製程完成的時計果酵素果凍(超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