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2日 星期日

台灣研究魚菜共生先驅 陳登陽老師

「哇!好爽脆多汁!」少了點土菜味,多了點回甘後類似水果的清甜,這是我們吃到陳登陽老師利用魚菜共生所種植的小白菜時的驚喜;少見於市面的金蓮花,帶有後勁的芥末味,其實都只是將鮮採青菜以清水沖一下直接生吃,首次來到林口「魚菜一家」農場,改變了我們原先對蔬菜口感的想像。


親手建置魚菜共生系統,成立展示教學農場


陳登陽老師在外商銀行服務三十年,原先就計畫退休後在自家陽台種植無毒蔬果怡情養性,便於2011年開始研究傳統養液水耕,也因此接觸到在國外已有多年成果的「魚菜共生」(Aquaponics)的新農業型態。


魚菜共生是結合時下的循環水養殖(Recirculation Aquaculture System)和養液水耕(Hydroponics)的循環生態系統,兩者皆具高效率和高產出的特點。但獨立運作時,前者需要定期排放一定比例的養殖水,後者則需要排放使用過的化肥養液,兩者排放水含有氨氮和其它營養鹽、有機物等,易使河川優養化、土壤鹽化,浪費資源也造成環境負擔。而在魚菜共生自然生態農法,養殖產生的廢水提供植物生長所需養份,植物和硝化菌將養殖水中對魚類有害的氨氮分解或去除,腐生菌負責分解有機質,如此養殖水不需排放、能重複循環利用,符合現代人對於生態與環保的理念,是對環境友善也能永續經營的農法。


當時國內並無太多資訊,陳老師遂自行蒐集整理澳洲和美國資料,2011年3月退休後,開始在家中陽台建立自己的魚菜共生系統,從規劃、設計、施工、配管一手包辦,並建立部落格「魚菜一家」記錄建置過程與成果觀察,不藏私地分享操作上的實務經驗。


實驗期間遇過各種狀況,水的PH值過高、蟲害、養殖魚因溫差過大不進食無法存活、廢水養分不夠植物無法順利成長等,而最棘手的是因過度換水產生生態和養份的失衡,植物開始出現黃化現象,此時除了一般性的檢測調整水質外只能耐心等待讓系統自行回復平衡。在自家陽台試驗兩年後,陳登陽老師為持續推廣,積極找地點、思考農場設計和技術改良等細節,在前年底邀請好友共同籌劃,成立「林口魚菜共生展示農場」。結合水產養殖和水耕的複合式自然生態農法,水源極為重要,最後使用較為安全的自來水,同時考慮日照時間、方位及風向,使日照充足、通風良好,魚種選擇、水量與植物及魚飼養量、餵食量的比例也需注意。


綜觀陳老師的農場系統,設計原則是簡潔、低耗能、易維護和順暢的水循環。養殖桶中的排泄物與殘餌,利用重力原理和養殖水同時流入沈澱桶,再流經過濾桶,桶中放置毛刷用以阻擋固體物流入植床纏住菜根。系統建立初期沉澱桶和過濾桶需定期清污,隨著生態系統逐漸平衡後頻率可逐步降低;過濾桶中另飼養會吃搖蚊的蓋斑鬥魚或孔雀魚,並蓋上黑網避免日照形成浮萍消耗養分;自行育苗後移植到高密度保麗龍筏式床,也利用不同介質如發泡煉石培育根莖類等;主要使用動力為打氣機與抽水馬達,使水中維持一定含氧量,及將淨化的水抽回養殖桶;添加天然碳酸鉀、碳酸鈣如牡蠣殼讓酸化的水增加PH值;植物泛黃時加入螯合鐵使其容易吸收,補充植物所需元素。


魚菜共生系統規模彈性,且無需排放廢水與無毒環保,可以在桌上、陽台、院子、屋頂、社區、農地施作,可大幅縮短食物里程。實驗下來,農場內各式各樣的葉菜類,高麗菜、番茄、草莓、豆子等都生長良好,之前也種過瓜類、稻米、洛神花等也都成功。2014年11月更獲得ASC (Aquaponics Survival Community Magazine) 雜誌的報導,是台灣第一個出現在國際性雜誌的魚菜共生農場。


盼透過產官學合作,推動產業健全化


近幾年由於食安問題頻傳,全球人口爆炸形成糧食危機,天然資源的枯竭,讓生態環保意識抬頭,「魚菜共生」的創新自然農法,才逐漸透過陳老師的文章分享被關注,台灣各地同好開始建置自己的魚菜共生系統。為了「魚菜共生」的推廣和發展,陳登陽老師邀集養殖、農化、生物科技等相關領域專業學者,及國內各大魚菜共生業者及業餘同好,共同籌組「中華民國魚菜共生推廣協會」。陳老師認為,「魚菜共生」可以不只是入門容易的休閒興趣,更可發展為商業運作模式的新興農業。協會與農場目前致力於教育推廣與技術指導,盼未來能結合產官學,建立完整認證制度,形成具競爭力的健全產業經濟結構,讓更多朋友可以受惠於這種新型農耕系統,同時減少水資源的浪費以及化學物品的濫用。